粗糙的垃圾分揀技術和落后的垃圾分類意識一直是我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強力阻礙。明明是財富,卻因為放錯了地方讓人們備受困擾。如何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焦點,也成為環保企業資源再生領域內的一個新方向。
在“十三五”政策暖風的推動下,包括垃圾分類處理在內的環保全產業開始踏上了發展的高速列車。而資本和跨界大亨的關注更是使行業在商業模式上面臨新的變化。這次,垃圾分類似乎是動了真格,資源回收利用也不再只是說說而已。整體來看,垃圾分類處理、資源回收再生企業磨刀霍霍,行業未來形勢可期。
政策發力:垃圾強制分類
據數據顯示,中國大陸90%以上可以利用的廢棄物,被填埋或焚燒。每年15億噸左右的建筑垃圾,得到再生利用的僅有幾千噸。而實現廢棄物大利用的前提便是垃圾分類。在北京、杭州等地,垃圾分類試點已經推行了14年,卻始終未見明顯實效,盡管城市各個小區門口擺放了可回收、不可回收甚至分類更加細化的垃圾桶,但各種垃圾仍然混雜收運、免費發放的可降解垃圾袋也被用來裝其他垃圾。
關于垃圾強制分類,其實早在去年六月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就聯合發布了《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在2017年底前,制定出臺針對強制對象的垃圾強制分類辦法;到2020年底,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分類,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
垃圾分類處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上游的垃圾分類,中游的垃圾運輸和下游的垃圾處理三者環環相扣,垃圾分類回收要與末端處理和資源利用相銜接,分得精細、合理才能實現廢棄物的有效處理和資源的回收利用。采取強制手段從源頭上保證垃圾分類,給資源回收利用和再生領域注了一劑強效安心針。
“互聯網+”行業新模式
資本和跨界者的關注使行業在商業模式上面臨新的變化,“互聯網+”將成為行業創新驅動基本模式。行業企業也在探索“互聯網+回收”、“互聯網+垃圾分類”、“互聯網+電商”、“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等各種新型創新模式。